这里不仅有着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和优秀人力资源等综合优势,还在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等方面不断取得广受中外企业欢迎的新进展。
上半年,优化调整了稳就业政策措施,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吸纳就业。在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方面,实施了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周活动、百万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等。
在推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方面,拓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就业帮扶车间、以工代赈项目吸纳、返乡创业带动、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渠道。组织实施2023年三支一扶计划,中央财政支持招募3.4万名高校毕业生,招募名额向脱贫地区、民族边疆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倾斜。1月—6月,就业补助资金支出528亿元,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为企业减少成本超过86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稳岗位支出176亿元。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国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力促发展、惠民生。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
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57%,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截至6月底,共募集见习岗位68.3万个,组织见习51.9万人深耕周边外交、重启中欧交往、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大国外交的春季交响激荡四方。
3月31日下午,接连3场双边会见。这意味着,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在地区多边和双边层面全落地。回眸2023年开年以来的中国元首外交,一个个中国与世界的新故事精彩纷呈,让世界惊艳和赞叹。有学者将中西外交哲学进行比较,认为中国是以多元一体的整体意识看待世界的,中国的外交哲学是合作主体哲学,而西方则习惯以二元对立的思维划分世界,其外交哲学是冲突主体哲学。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世博园区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2022年6月17日摄)。为了明天更美好,向着人类新未来,中国将继续与世界携手同行,克难致远。
习近平主席在这场对话会上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成为国际舆论场上的新热词。有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也有不以山海为远的旧雨新知。新加坡《联合早报》写下了这样一段分析:去年年底中国领导人访问沙特,以及今年2月中伊元首北京会晤,意味着中国最高层面外交直接奠定了沙伊和解的政治基础。一次走出国门,两场重大主场多边外交,数场视频外交活动,同30多位外方人士会谈会见……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奔涌向我们这个蓝色星球。
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和太后莫尼列来北京查体休养,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亲切会见,这里就是你们的家,欢迎你们回家,温暖的话语感动了现场所有人。听到中方军乐团特意演奏的巴西名曲《新时代》,巴西代表团成员情不自禁吟唱起来,一位参议员感叹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与友好国家合作并建立友谊的‘新时代!重情尚义、立己达人的中国之义,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敬意。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一组组数据汇成共建一带一路沉甸甸的十年成绩单。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访华期间恰逢70岁生日,习近平主席同他共进晚餐,热情洋溢的陕北说书、热气腾腾的陕西寿面承载着浓浓的中国情谊。
盛夏当时,年中已至。全球动力中心从西向东加速转移,而中国处于这场运动的中心。
是中国领导人在7年前沙伊突然断交之时毅然应约访问两国的魄力,是在一次次交往中同沙伊领导人结下的友谊。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共同开启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中柬命运共同体建设新时代双方就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以构建中蒙命运共同体为引领,不断深化两国友好、互信、合作……梳理今年以来的中国元首外交活动,在习近平主席同外国领导人的交谈交往中,在中国与各国各地区关系的蓝图擘画里,命运共同体频频成为关键词,围绕它形成的共识越来越广泛、产生的共鸣越来越强烈。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维夏5月,古都西安,中国理念再迎高光时刻。新时代中国正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谱写多极化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篇章。这样的中国之道,体现在恳切的话语里——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会谈,习近平主席讲起异与同的辩证法:中菲虽然国情不同、体制各异,但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目标相似、路径相通,合作潜力巨大。4月6日至7日,北京广州两地奔忙。一封封真挚信函从北京发出,送到了匈牙利青少年、中亚留学生、孟加拉国儿童的手中,送到了希腊学者、阿拉伯知名艺术家、比利时友好人士、中美鼓岭情缘和中英破冰精神传承者的面前。巴西总统卢拉病情初愈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6月13日,在坦桑尼亚姆万扎省米松圭,中土东非有限公司员工接通水管后赢得当地居民鼓掌欢呼。……无论是促成沙伊复交、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还是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的热点问题解决之道。
这场举世瞩目的斡旋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前进路上的一座里程碑,见证了它在元首外交引领下的探索与发展,也昭示着它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有飞越大陆的长途访问,有跨越时差的深夜通话,有真诚坦率的战略沟通,有见字如晤的温暖互动。
这些故事里,有各国政党领袖的云聚一堂,有中俄两国元首的克宫深谈,有中法领导人共赏《高山流水》的琴韵悠长,有中国同中亚五国元首共植友谊林的绿意盎然。澳大利亚媒体评论道,世界的未来正在发生变化,在西安举行的会议是一个迥然不同的未来的重要标志。
当广大发展中国家苦寻发展的良方而西方现代化方案越来越难以带来和平与繁荣,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阐述展现了一幅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发展中国家繁荣的求索提供了新选择。捷克前总统泽曼卸任前,习近平主席专门同这位老朋友举行视频会晤,回忆往昔交往,展望中捷关系未来。5月29日,孟加拉国儿童阿里法·沁在首都达卡认真阅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复信。这样的中国之道是对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守、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呵护。
文字记者:郝薇薇编辑:谢栋风、耿学鹏、凌朔、周晓华、马震、杨海云、董龙江、赵卓昀、朱瑞卿、刘赞、宋盈、邱夏、鲍菲菲、徐亮、马宁、侯帮兴、邬金夫统筹:曹江涛、王洁。新华社发2月7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学生胡灵月(左)和宋智孝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这是中国的誓言,更是中国的行动。在习近平主席掌舵领航下,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领风踏浪,阔步前行,写下了中国与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崭新篇章,彰显了以确定之中国为不确定之世界带来稳定性和正能量的努力与担当。
中国-中亚峰会新闻中心外景(2023年5月16日摄)。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思治论》中的一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新华社记者 邓耀敏 摄有面对面交往的热度,也有书信外交的温度。见到习近平主席,巴巴多斯总理莫特利首先表达谢意:主席先生,请允许我感谢您和中国政府,给予我方非常慷慨和热情的款待。纷至沓来涌向东方的,有外国政要,也有外企高管。平等尊重、以诚待人的中国之礼,让中国交到了更多的朋友。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大国外交,既在视野之开阔、格局之宏大、理念之精深,也在形式之多元、层次之丰富、行动之笃实。中俄元首克里姆林宫会谈后,俄罗斯媒体第一时间发出报道:普京:中国的乌克兰方案可以作为解决冲突的基础。
让团结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对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起而行之,行而不辍。是思想的引领者,也是行动的先行者。
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访华期间,中乌决定在两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框架内增设减贫合作分委会,中国经验落地中亚大地。
发布评论